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原则 >> 正文 >> 正文

政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4/4/17
大学《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

1.《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第一,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第二,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第三,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和主要观点,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阶级性。第四,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第五,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2.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解释: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有经济关系决定的。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综上所述,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各社会关系的总和。

3.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有两点:

①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②公共权力的设立。

4.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②国家是阶级统治。③国家是机器

5.国家权力的特性: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第二,普遍的约束力。第三,主权性。

6.革命与改良的三个方面的区别:

①革命表示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并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改良是在不改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个别的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②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必然现象,它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

改良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压力下,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让步的政策。③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必须用暴力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它是一种激烈的社会变动。

改良的渐进的,是一种和平的、局部的改造过程。

7.(重点简答)中国和西方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表现的三个方面:

第一,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是中央集权制,西方是分封割据制。第二,在权力结构方面,中国是官僚等级制,西方是地产权力等级制。第三,在统治思想方面,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西方则主要借助宗教信仰。

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②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③资本主义生产一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成为商品,资本家依劳动者的市场价值购买劳动力,雇佣劳动者在交换过程中具有出卖自身劳动力的自由权利。④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9、(重点简答)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第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私人所有何剥削雇佣劳动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力量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私人所有何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私人所有何剥削雇佣劳动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综上所述,在资本主义社会,股价本质上是维护生产资料资本私人所有制和雇佣劳动个关系的政治工具。

1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①基本经济特征:垄断代替自由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实现的基本方式,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特性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②阶级特征(政治特征):垄断资产阶级取代自由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成为控制和支配社会的阶级,垄断资产阶级国家的内外部矛盾加深甚至激化。

1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论述:

第一,民主是指公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反映的是公民与政权的关系。第二,民主是指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也叫管理国家的方法,即国家的政治统治形式。第四,民主指国家活动的原则。

12、(重点简答)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特殊形式,基本特点:

①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②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对象上,也有自己的特点。③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自身的特点,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们代表大会制度。④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13、(简答)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②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为国家的阶级基础。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④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⑤社会主义国家一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4.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所表现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②整体,是政权构成的形式,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③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国家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政体的选择和采用,现实政治中的政体都是依附于一定的国体,为一定的国体服务的。

15.(重点简答)巴黎公社政权形式的特点:

第一,废除常备军,用武装的人民取代它。第二,公社有普选的代表组成,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第三,公社是兼管行政与立法的工作机关。第四,工农公司废除旧警察和官吏,把公职人员变成人民的“公仆”。

16.中国采用单一制的原因:

①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实行单一制的渊源。②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传统。③绝大多数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④我国各族人民为了抵御外来势力,实现国家独立,结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了统一的武装力量,奠定了全国大统一的基础。⑤我国各民族在社会发展、生产技术、文化教育、自然资源方面各有优、劣势,需要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来实现共同繁荣和共同进步。⑥我国各族人民还面临各种外来势力的颠覆和分裂威胁。

17.我国国务院的七项职权:

①行政立法权②议案权③行政管理权④行政区划管理权⑤领导和管理经济和城乡建设权⑥社会管理权⑦行使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18.(名词解释)民族,是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联结起来的人们的稳定的社会共同体。

19、(简答)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

第一,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第二,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第三,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

20、(简答)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之间的区别:

第一,民族与阶级的含义不同。第二,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范围不同。第三,在一定时期内,当一个民族未来民族独立和平等,反抗外来侵略时,这时的主要矛盾就会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从而使阶级矛盾从属於民族矛盾。第四,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消失也不同。

21、(简答)地区民族冲突问题的具体表现:

①它会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②它又会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形式出现了重大变化。③它对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④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22、(名词解释)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指资产阶级的民族观点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与原则,是资产阶级最基本的民族政策。

23.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其依据: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即对世界上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用的总的观点和看法。②人类社会发展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③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反映了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根本利益。

24、(重点简答)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的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第二,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它和历史上的所谓“民族文化自治”以及所谓属人主义的民族分治政策是截然不同的。第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保证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

25.“反对党”和“在野党”的区别:

①“反对党”是指在两党制的条件下与执政党相对峙的那个最大的“在野”的党派,它往往有一套类似政府组织的班子,即“影子内阁”随时可能通过政治危机或合法选举上台执政。

②“在野党”是指在多党制条件下所有不执政的政党。在多党制下,往往没有反对党。

26.两党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

27.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①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②无产阶级政党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③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战斗集体。④无产阶级政党是其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⑤无产阶级政党有独特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28.重点简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

第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第二,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第三,宪法和法律是个党活动的基本准则。

29.政治文化的含义:

①政治文化的主体,是同政治活动的主体相一致的,既有团体性的,也有个体性的,既指普通公民,也指政治团体和其他的社会团体。②政治活动主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心理倾向,是历史与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综合作用的产物。③政治文化所要揭示的是作为政治活动主体的人与政治体系既政治过程的关系;同时也是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④政治文化的内容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等内容。

30.政治文化的特点:

第一,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第二,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1.(重点简答)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①主导型政治文化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引导和制约。②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政治能力的手段。③对反社会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32.坚持我国政治文化研究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一,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南。第二,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第三,要为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政治相适应。第四,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遵循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第五,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作出科学的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

33.(重点简答)“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

①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②政治制度化水平③政治文化④政治参与⑤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34.国际政治的含义:

第一,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和世界舞台上多个行为主体之间,其中主要发生于主权国家之间。第二,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的国家社会行为主体间的政治关系,其中主权国家间的政治关系是最基本的政治关系。第三,它是国际社会的组织体系和行为体系,是国际政治生活的规范化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关系的总和

35.名词解释)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的物质力量、制度力量、精神力量的有机总和。

36.(重点简答)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区别:

①有无公共权威的不同②利益的构成和内容不同③政治行为主体不同

37.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

①国际组织均有参与国际活动能力②它的存在和活动的合法性依据是参与者所订立的条约,超越和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属非法或无效。③他的组织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各自的权利。

38、(重点简答)当代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基本内容:

①各国主权平等原则。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原则。③互不干涉内政原则。④互不侵犯原则。⑤和平共处原则。

39.(简答)国际法的作用:

①它是保障国际关系有序存在和发展的法律条件。②它是确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法定依据。③它为裁定和政治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提供法律标准和原则基础。④它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政治关系提供基本行为准则。

40、(名词解释)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强劲作用下,生产要素和产品跨国全球流动规模不断增大,形式不断增多,世界经济分工走向一体化体系,经济活动范围扩展至全球,经济资源由世界市场配置并且其效率日益提高,各国经济互相依存和依赖程度加强、加深的全球发展趋势、发展进程和与世界多极化并行的历史潮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56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