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作者:张政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长);王维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八年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巨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在历史、现实与未来,宏观、中观与微观,教育、科技与人才的辩证统一中,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响中把握时代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积淀于历史、体现于现实、发展于未来,以系统观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贯通地看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发展进步。在历史发展中把握规律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不仅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始终坚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始终坚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等等。当前,我们应善于总结这些基本经验并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学理化知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现实观照中体现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新征程,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从国内形势看,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知识优势与人才优势,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对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战略思考和系统回应,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的学理支撑。在未来展望中富有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与理论,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时代新征程,应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以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支撑,坚持守正创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切实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持续发展能力。在宏观、中观、微观的一体建设中谋划建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以系统观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深刻理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与理论体系建构、研究范式创新、时代问题解决的互动关系,从理论创新体系、研究方法体系和问题回应体系三重维度深刻把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内涵与实践重点。宏观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理论创新体系为最高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由于基本国情、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根本的就是构建起主体性、创新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中国自主的理论创新体系。我们应立足于新的研究对象、知识命题、知识概念、研究范畴的创设,以模块化、系统化、理性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起具有主体性、原创性与本土化的理论创新体系,形成为人民所理解、所认同、所接受的学术理论、学术概念、学术范畴与学术表述,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理论创新创造中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建构。中观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研究方法体系为基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建构中国自主的方法体系,一方面,应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与哲学社会科学具体研究方法、与西方研究方法的关系。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但前提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引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相结合。致力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模拟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的深度融合,运用新的技术、方法推进基于范式创新、方法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微观以建构中国自主的问题回应体系为根本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思考、研究与行动的实际起点,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落脚点。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应抓住和解决具有必然性的问题。具有必然性、现实性的问题往往是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聚焦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应解决当下的具体问题。尤其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5880.html
上一篇文章: 推进三精管理的秘诀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