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掌握了管理目的的基本性质后,我们有必要描述管理目的的基本特征,以便在管理实践过程中掌握管理目的的方向。管理目的的特征体现在七个辩证关系的统一中,这七个特征的辩证组合是总的构成管理目的的基本特征。
在管理活动的世界中,各种管理过程和结果都是管理事物的种类及其存放形式的不同表现。它们有不同的形状和属性,表现出不同的质的区别,它们是“多重”的。
管理的目的也反映了管理活动世界的这种共性,即多样性中有统一性,这通常表现为管理目标的多样性和最终管理目标的统一性。世界上一切质的不同的事物、现象、过程、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的,是多样性的统一。没有管理目标多样性的统一,基于多样性的管理目标的统一就是一个空洞的抽象。
管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以其客观存在为基础的,没有客观现实的形式多样性是纯粹的虚无。管理目标的统一性存在于管理目标的多样性中,并通过目标的多样性表现出来,其中包含着统一性。没有管理目标的多样性,就没有孤立存在的管理目标的统一性,也没有不包含统一性的多样性。管理世界中的无数事物和现象统一在管理目的的共同本质中,统一的目的世界存在于各种目标事物之间,并呈现出各种形式。
管理目的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任何具体的事物、现象和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暂时的、局部的、相对的,是有限的。而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是无限的。管理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运动形式。管理目的作为整个管理活动的动力方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由于管理活动的未知未来和需求发展的无限延伸,管理目的具有无限发展性。
管理的目的是人们根据特定的时间阶段和人类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结合自身的需求。因此,管理的目的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管理目的的有限性主要体现在管理实践行为受到方向性约束的阶段。当管理实践发展到另一个特定阶段时,由于内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先前设定的管理目标体系中的目标往往面临着重新调整。同时,这种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最终构成了管理目的的无限性。
管理目的的及时性和持久性
管理目的的永恒性是指管理活动是实现人的永恒社会属性的过程,管理的目的也是永恒的,始终围绕着人的需要。管理目的的时间性是指管理目的经常随着管理实践的变化而产生和消亡的属性。
就物质事物本身而言,除了基本粒子和宇宙整体是永恒的,其他一切形式都是暂时的,都需要被消灭。但万物都有结构,万物都在运动,万物都有存在和消亡的共同属性,这就是永恒。
管理的整体规律是永恒不可磨灭的,这是管理目的的绝对绝对性。这些绝对性是管理目的时效性的基础,也是管理目的变化发展的基础。管理目的的一切相对性、特殊性、个体性和不确定性,都是建立在绝对性、共同性、普遍性和确定性的基础上的。这就是管理目的的时效性和永久性的关系。管理的存在,是无数人的生死形成的。在管理过程中,许多有很大延伸和解释空间的管理目标体系,比任何一个单独的管理目标都有更长久的存在。与个人目标相比,管理目标以人的需求逻辑为基础,它们相对永恒。
管理目的的阶段性和终极性
基于对“管理”这一概念的宽泛理解,我们很难追溯人类第一次管理的历史时点。但比第一次询问更重要的是总结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管理实践。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是理解管理目的的阶段。人类的终极需求是永恒的幸福。但什么是永恒的幸福呢?人类的终极需求是什么?很明显,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在生产力低下时期,管理实践中设立的管理目的往往只是建立在生产活动的物质效率上。当人类进入物质富足时期,管理目的往往会调整为兼顾物质效率和精神满足。管理目的的消极发展构成了管理实现其最终目的的基础,而最终目的又是每个阶段管理目的调整的参考方向。
管理目的的独立性和系统性
管理自古有之,但管理活动的规则化、理论化仍然是现代人在生产活动中进行的。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不仅包括管理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和技术因素,还包括外部的社会因素。管理系统把个人目的、群体目的、组织目的和领导目的作为整体的统一要素,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在管理过程中,这些客观要素不是单个人或孤立群体的个体心理和行为,而是经过社会动机的系统加工,所以都是社会行为、组织行为、群体行为,都是经过人的交往或人际关系的加工和影响。
因此,他们都是社会制度的产物。管理的独立性更多体现在管理主体的差异性和管理对象的多变性上。因此,在管理目的论的研究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揭示个体和群体目的论活动的规律性,从而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科学地指导管理实践不及物动词管理目的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管理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其核心是对客观管理实践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存在不受客观影响而只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管理目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就人类认知的本质而言,每一种新的管理目的的获得都接近于人类需求的无限发展,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管理目的的相对性是指对管理主体的正确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即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和方面的正确认识,需要发展;只是对具体事物的某种程度和层次的近似正确认识,需要深化;只是对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需要发展。管理目的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管理目的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管理目的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正如人们的需要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存在争论一样,管理目的也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区分,这也是管理目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管理的目的来源于管理主体自身的结构、规定性以及与周围世界不可分割的联系。什么样的管理主体结构,什么样的需求,主体本身的每一个规定,人与周围世界普遍联系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需求。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内在的要求,只有管理对象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结构和属性,才能产生要求。
人的需要是通过自己的对象和自我成为对方的对象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双方和需要的对象都把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无论失去哪一方,对方都不会存在。没有客观事物,人既没有基础,也没有方向,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人的需求就无法产生。另一方面,客观世界及其一切存在对没有需求的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人的需要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现实。在更多的意义上,它是一种客观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一种非常具体可见的东西。
管理需求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管理本身包含着持续发展和超利益的性质,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管理的目的和形式是客观的。从内容方面看,管理主体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管理目的既有物质方面,也有精神方面。从形式上看,一个管理者(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下必然会有一定的需求,并为满足这些需求而设定管理目的和采取一定的行动。这些管理目的的性质是由主体的社会存在条件决定的,而不是由其意识决定的。
也就是说,管理主体有什么样的需求目的,并不取决于他自己的主观意识。主要看他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满足管理主体需求的能力是主观的。沟通主体的需要和需要的客体是必要条件,但客观存在。没有一定的能力,往往无法产生相应的需求。
管理主体的目的需求总是主观的,它总是伴随着一种主观认识的反映,即“需要被实现”。管理主体的一切管理目的都应与人的意识相联系,并通过意识支配主体的行为。因此,管理的目的不仅具有基本的内容,而且总是带有主观的印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