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原则 >> 正文 >> 正文

第十讲钱民辉教育社会学原理反思从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18-4-1

引言

继去年之后,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教育社会学暑期高级研讨班如期举行。前来学习的学员主要以社会学和教育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为主,也有部分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参加,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参与讨论来看明显要比去年更加专业。今年照例请了不同大学的10位教授主讲,虽然讲的主题不同,对问题思考的方式方法不同,话语实践和解说的理论体系也不同,但是同样都提出了教育社会学的问题,都是从问题入手阐释和阐明研究主题,通过话语实践建立起解说体系。为了说明这一点,本人在此不对这些问题、话语实践和解说体系做评论或进行挑战,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我作为这两次暑期班的主要承办人在最后一讲中有责任也有必要对前面几位教授所做的讲座进行总结,限于时间只能择要对各位教授的话语实践与解说理论再做理解与解读,同时也是作为我这一讲的背景或铺垫。

在第一讲中,华东师范大学马和民教授的讲座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生问题不断地发生?”从所列举的例子上看,人生问题既是个人的问题,又是教育和社会的问题。所以马和民教授将人生问题作为他的话语实践,从社会事实、社会失范、教育改革的负功能后果进行了分析和解说。最后提出解决之道是以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一致性,即教育观念与道德观念的一致性上破解中国新一代人的人生问题。

第二讲是来自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的翁福元教授。他的主题是“多元文化教育与教育机会均等理想或乌托邦”。他以台湾新住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切入,将机会均等作为他的话语实践探讨了台湾实行多元文化教育所面临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均等”与“公平”的误判、促进了教育分化、混淆了对“卓越”的定义、未触及“不平等”的根源、通过教育改革根本无法消除不平等。针对这些问题,翁教授也是持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认为应当建立起制度化的支持体系和行动,提供完整的文教生活辅导机制和单一窗口的全方位服务,进一步改善新住民子女教育机会均等的多重困境。

第三讲是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白杰瑞教授。他的题目直接切入到学科问题核心,即“变迁世界中的教育社会学模式”。这一问题涉及到多学科的视角,因此,白杰瑞教授首先明确了他的话语实践是文化的而非政治的。在对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史的回顾中,他试图找出是否存在着“东方的教育社会学”与“西方的教育社会学”模式。最初,中国确实存在着教育社会学的独特模式,但随着全球化与“同构”现象的加剧,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相似性和共同性。诸如,关于教育不平等问题的研究,诚如他所说的,不管在哪个国家,农村学生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都不如城市学生。这样的研究方法和对问题的分析以及建立起的解说体系都不再具有特殊性。所以说,中国的教育社会学在今天更具挑战的是“如何解决世界性的问题”。

第四讲是台湾师范大学的王丽云教授。她接续了第三讲中提到的学校教育不均等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仔细地梳理。其话语实践不是从理论和文献入手,而是从台湾学校校内和校际不均等的社会现实开始,她的解释是校内的分轨制度、课程/考试制度、政策调整都会造成很大的不均等,校际的学校分化分层、地区发展、财税制度、家长选择是造成校际不均等的主要原因。

第五讲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渠敬东教授,他是从近代的大教育家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中开始了他的话语实践。两大问题直接切入到学科的关键点上,诸如今天的教育研究应该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白癜风早期是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