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由组织中的管理者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组织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含义:
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实现目标;
管理行为是促进有效实现目标的活动;
促进目标实现的程序与功能,即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所有的管理行为与活动在本质上都是协调;
管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
管理的性质是人的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一)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概念
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
管理之所以必要,是由劳动的社会化决定的。
它是共同劳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管理也就越重要。
2.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实现劳动过程所必要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使各种要素发挥各自的作用。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2)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管理的二重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与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发挥作用;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会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
另一方面,管理的二重属性又是相互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与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相适应;而管理的社会属性又会对管理的科学技术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与制约作用。
(二)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科学性反映它的实践性、创造性。
三、管理的职能
(一)四大管理职能:
计划职能
组织职能
领导职能
控制职能
(二)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
依序进行关系
依序与保证关系
普片性与差异性关系
四、管理者
一、含义: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贡献责任和影响力的人。
二、管理者类型
三、管理者的素质技能
(一)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政治与文化素质
基本业务素质
身心素质
(二)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
人际关系技能
概念技能
五、管理学
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需要产生的。
目的:研究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地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水平。
一、管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内容:
(一)管理学的性质
管理是一门软科学[软科学研究的范围包括管理科学、系统分析、科学学、预测研究和科学技术论等学科]
管理是一门边缘科学或交叉科学[内容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技术性科学、数学、心理学、伦理学、电子计算机等多种学科的技术,管理学是这些学科交叉渗透的结果,管理学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边缘学科]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管理实践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理论反映并指导管理实践的发展]
(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从生产力方面
从生产力方面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如何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从生产关系方面
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等;研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
3.从上层建筑方面
从上层建筑方面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六、管理学的特征
普片性
综合性
实践性
艺术性
一般性
不精确性
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归纳法
试验法
演绎法
心理学法
一、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早期管理思想
儒家————以人为中心的治事思想
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
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之治
(二)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顺“道”
重人
人和
守信
利器
求实
对策
节俭
法治
(三)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关于管理的职能
关于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素质
关于动作和工时的研究
关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泰勒认为磨洋工的原因:
人的懒惰天性引起的“无意磨洋工”
错综复杂关系和重重顾虑引起的“有意磨洋工”
企业报酬制度不合理
泰勒科学管理的精髓是用精确的调查、实验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经验
二、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
科学管理的中心内容追求最高生产率
标准化管理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对工人进行科学挑选、培训和晋升
管理职能分工
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是阐述法约尔基本思想的代表著作。
☆法约尔————被誉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法约尔的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管理人员的十四条原则:
分工
权力与责任
纪律
统一指挥
统一领导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报酬
集权和分权
等级链[跳板原则]
秩序
公平
保持人员稳定
创新精神
集体精神
四、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认为,存在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利:
传统权力:来源于习俗、惯例、经验、祖训
超凡权力:来源于对领袖个人魅力的崇拜。本质是敬仰。
法定权力:以规则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韦伯思想的主要内容:
明确分工
权力体系
规范录用
管理职业化
公私有别
遵守规则和纪律
马克思·韦伯设计出了一个普片适应的理想组织模型——[官僚制模型]
观点:任何组织都是靠权威来维护的。
三种合法权威:
一是基于习俗惯例的传统权威[封建袭制]
二是基于领袖个人超凡魅力的神授型权威,以个人崇拜为基础
三是基于法律和社会契约的合理[合法型权威
基于三种权威而形成的三种组织类型分别是
传统组织型
神秘组织型
合法组织型
韦伯认为法理型组织才是理想型的官僚制。
作为一种理想型的行政组织,它的优越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体:
组织的严密性:法规、规章和制度对所有职位的责任和权限都有明确的规定,整个官僚组织权利分层、职位分等、层层节制、环环相扣、秩序井然。
非人格化的管理:任何程序都必须以法律、制度为根本准则,占主导地位的是形式化的、非人格化的、普遍的主义的理性精神。行政人员必须秉公办事,保持价值中立,排除爱憎和一切纯粹个人的、从根本上说是非理性的、不可预计的感觉因素。
高效率的手段:专业技术知识居于中心地位,任何规定都是详细具体的,并且具有很强的的可操作性,体现了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这种合理性决定了官僚体制具有精确、迅速、统一、协调、节约和高效率等优势。
官僚体制的缺陷
造成官僚组织体系庞大、行动缓慢,容易造成组织效率低下。
等级制是理想的官僚体制的重要特征,但上下层级节制的等级关系,难免造成下级人员对上级人员逢迎拍马、报喜不报忧,从而阻碍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渠道。
由于上级人员对下级人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表现的了解不可能完全正确,所以也必然导致下级人员的不满情绪,从而影响官僚组织的内部团结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五、行为科学理论
梅奥及霍桑试验:根据工人对给予工作条件可能做出相应的反应的假设进行的,目的是研究工作环境的物质条件与产量的关系,然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工作场所照明试验
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大规模访谈
接线工作室观察
☆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经历了8年时间,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六、人际关系学说
基于霍桑实验,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着重于研究人群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内容有:
员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以提高职工的士气,从而提高效率。
七、行为科学理论
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为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一]个体行为理论
1.个体理论:着重于需要、动机和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等。
(2)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
(3)行为改造型理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
2.人性理论:围绕人的本性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极其对管理的影响。
[二]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并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也可划分为松散群体、合作群体和集体等。群体行为理论主要是研究影响群体发展动向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比如,群体的目标、群体的结构、群体的规模、群体的规范以及信息沟通和群体意见冲突理论等。
[三]组织行为理论
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领导理论又包括三大类,即有关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等。
八、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的特点是:众多学派之间互相补充、相互影响,从不同方面来阐述管理中的有关问题,极大地丰富了管理科学,共同构筑了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丛林”。
1.管理过程学派
2.经验主义学派
3.系统管理学派
基本要点有:
①把企业等各种组织作为一种开放系统来看待。
②企业是由各种子系统组成的整体。
企业这个开放的系统是由五种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它们分别是目标与价值子系统、技术理性子系统、社会心理子系统、结构子系统、管理子系统。
③企业管理必须坚持系统观点。要用系统观点来考察企业及其管理活动。
4.决策理论学派
首先,未来含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人们不可能对未来无所不知;
其次,人们不可能拟定出全部方案,这既不现实,有时也是不必要的;
第三,即使用了最先进的计算机分析手段,也不可能对各种可能结果形成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
5.管理科学学派
6.权变理论学派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认可、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经营哲学、企业制度、行为准则、管理风格以及历史传统的综合。
理解企业文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文化具有时段性。文化总是相对于一定时间段而言,我们所指的企业文化通常是现阶段的文化,而不是指企业过去的历史文化,也不是指将来企业可能形成的新文化。
第二,企业文化具有共识性。只有达成共识的要素才能称为企业文化,企业新提出的东西,如果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就不能称为企业文化,只能说是将来的共识。当然,企业文化只是相对的共识,即多数人的共识。
第三,企业文化具有范围性。文化总是相对于一定范围而言,我们所指的企业文化通常是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的部分。依据认同的范围不同,企业中的文化可以分为领导文化、中层管理者文化、基层管理者文化,或部门文化、分公司文化、子公司文化等。
第四,企业文化具有内化性。企业所倡导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一旦得到普遍的认同,成为企业的文化,就必将得到广大员工的自觉遵循。
在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柔性管理、模糊控制、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的实质内容,经济的新动态,需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创新、观念创新来促进它的发展。
二、学习性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要使组织变成一个学习性组织,必须具有以下五项修炼的扎实基础:
(1)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是整体、动态、本质看待事物的修炼。这项修炼最为重要,员工个人、管理者自己或一个组织的事业成败都与能否进行系统思考有关。管理者可在拓宽思维的广度、挖掘思维的深度、掌握动态思维方法上加以努力,以提高系统思考水平。
(2)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五项修炼的基础,强调要认识真实世界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zz/16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