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核心 >> 正文 >> 正文

教师资格证划重点了前排睡觉的同学睁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4/4/14
EDM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2177.html

.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5.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6.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7.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针对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0、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一)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环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对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是积极主动的。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影响人的发展上有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11、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1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1.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方向,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2.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智育是核心,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其它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德能力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普通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的,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人的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但我们强调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但并不是主张平均发展。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是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13、影响学制的因素有哪些?1.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3.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14、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7.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15、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16、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发扬教育民主;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17、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4.课程理论。18、简述知识中心课程论的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1.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教学;2.按照知识逻辑体系进行编排;3.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19、简述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1.以学生为中心;2.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进行编排;3.强调学生的经验、兴趣、需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20、简述泰勒的目标原理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1、简述课程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及其作用1.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包括:(1)指导思想;(2)培养目标;(3)课程设置及说明(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4)课时安排;(5)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6)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3.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与工具。教科书是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2、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23、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156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