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核心 >> 正文 >> 正文

教学效果评价的概念及内涵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4/4/17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否客观、科学、准确在教学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是对一个教师乃至一个学校工作的基本认定。它不仅对有教学工作具有检测功能,也具有教学工作方向性的指引功能。同时教学效果评价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能正确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势必损害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误导教育教学的方向,损害了教育事业。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是教学效果评价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进行一个现实与逻辑上的探讨,以期在现代教育理念上有所突破。

1教学效果评价的概念及内涵

效果,英译effect;effectiveness,是由某种动因或原因所产生的结果、后果。效果是指在给定的条件下由其动因或其它原因或多因子叠加等行为对特定事物,所产生的系统性或单一性结果。教学效果是指教育者在一定条件或环境下,在一段时间内对教育对象实施教育行为,因此使教育对象发生的某种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就是教学效果,也可以称之为教学结果。而对这种变化结果做出一个价值的判定,即教学效果的评价。

1.1教学效果存在的客观性

教学效果是真实存在,具有客观性。当施教结束之时,就是教学效果开始计量之时。当然效果中有易见的显性效果和难以观察的隐性效果。这种已有的效果是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是客观的存在,而不是靠人的臆想与猜测,尽管凭人的丰富经验或能描述出大概的轮廓,但不能是科学上逻辑上的结论。当我们无法对效果做一个完整、准确的科学计量,往往只依靠经验,这或也能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判定,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教学效果客观性的存在,相反,追求对教学效果描述的客观性、真实性正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1.2影响教学效果因素的多样性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从施教主体上来说,施教者的施教态度、科学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技能能力、身体状况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大因素。但须注意的是在横向比较教学效果时,这些因素的某一项并不必然带来效果比较的好坏。例如,甲老师的教学态度一般,乙老师的教学态度认真负责远胜甲老师,但不能由此可以断定乙的教学效果就一定好于甲老师。这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从受教主体而言,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方向、智商程度等也极大的制约着教学效果,教、学二者在教学效果中起到了内因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外因上来看,教学条件、教学氛围、教学环境以及教育制度等对教学效果也毫无疑问起着重要作用。那种“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说法是片面的,它无限扩大施教者的功能,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到影响教学效果因素的多样性。

1.3对变化结果进行价值判定

对变化结果的价值判定是基于一段时间的施教事实,受教对象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特定的主体(受教者)对特定的客体(发生改变的状态)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及价值量的判断。从根本上来说,它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156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