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价格 >> 正文 >> 正文

损失厌恶是谬误,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4/5/1

损失厌恶(lossaversion),被广泛认为是行为金融学中最核心的思想。不过,这一理论近期被人批评是一则谬误。

首先需要简单解释“损失厌恶”的概念。在行为金融学中,投资者对数额相同的损失和盈利的心理感受是相当不同的。在某个参照点附近,损失带给人的心理冲击要比赚钱带来的愉悦感受要强烈得多。

换句话说,损失带来的痛苦感远大于收益带给人的满足感,这就是“行为经济学预期理论”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些赌徒或投机者在输钱时比赢钱时更难离场的关键原因。

然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市场学教授DavidGal在《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American)上撰文,质疑“损失厌恶”理论的正确性。他引述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教授DerekRucker的论文称,损失厌恶本质上是一种谬误。

行为金融学家们认为,人类的心理层面有这样一个事实:在很大程度上,相比于强烈的愿望,人们更多地会被恐惧所驱使。但DavidGal并不赞成这种观点。

作者的观点与损失厌恶理论相左,认为价格上涨对行为的影响并不比价格下跌要大。比如,与赚到10美元的开心感受相比,输掉10美元造成的痛苦的强烈程度并不会更多。当自己最喜欢的球队输球时,人们不会说他们的感受比输球更强烈。

诚然,如果亏损金额比较大,那它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冲击确实要比赚到大钱的开心程度力度更大一些。然而,“这不是一个可以用损失厌恶来解释的认知偏差,而完全是理性选择行为”:

如果亏掉美元意味着失去栖身之所,而赚到美元则可以拥有额外的假期,那么,相比于赚钱,更加关心亏损的心理是完全合理的。

问题在于:这篇质疑的文章所提出的观点似乎与普通投资者的实际心理感受并不相符,也与多数心理研究实验的结论不一致。

作者似乎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解释了为何损失厌恶的观点如此深入人心:

对于科学有一种偏理想化的观点:无论是被接受亦或被拒绝,理论仅基于经验主义。事实上,科学不仅只是对真理的客观探索,而且是一个社交过程,拥护者们必须用逻辑和论证对论据予以解释,以说服其他科学家。然而,这个过程中现有理论能压倒其他具有挑战性的理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确认偏差、社会认同、自满思想,以及科学家的既得利益(将名誉甚至自我认知维系在现有理论上)。

文章作者认为,这样做存在一种后果,那就是科学惰性,也就是出现较为浅薄或者没有确实根据的理论,有时甚至在论据令人对理论的真实性生疑的情况下,它们也还能获得一些势头。

而且,在损失厌恶的情况下,与其矛盾的论据往往被驳回、忽视或者搪塞,而那些模棱两可的论据则通常会朝着损失厌恶的方向被解释。比如,年GoogleScholar收录的一份旨在说明价格上涨比价格下降更具影响力的论文获得了65次引用,而挑战这一观点的论文仅被引用了17次。

另外,还有一些与损失厌恶无关的现象也依然被解释为反映了损失厌恶。比较典型的就是沉没成本效应,一旦投入了资金,人们更有可能继续投资,这被归结为损失厌恶。虽然沉没成本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承认损失,但这与损失厌恶无关,因为后者是在损失与收益之间进行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jg/157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