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历史 >> 正文 >> 正文

慢客村创始人培养自趋娃从当下开始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4/5/31

文章来源:慢客村云私塾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讲过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我应该不会拒绝从头到尾把生活再过一遍,只是希望能够获得唯有作家才有的特权——在再版的生活中修正初版的错误。生活的悲哀之处在于我们总是老得太快而又聪明得太慢,等到你不再修正了,你也就不在了。”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近20年,至今还没有找到满意答案。

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中国高素质杰出人才培养之路究竟还要做多远?

反观当今主流育儿方式,正在把孩子们搞得一团糟:从小到大,孩子们每天起早贪黑奔波于学校、家庭两座孤岛之间,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考什么,讲什么,学什么,一坐就是20年。

时间就像一条顺流直下的河流,带着我们不停的往前走,我们看似在一个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出路、解决方案,实则又找不到出路、解决方案的迷宫中,只能以自己认为最正确的方式随时应对,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这不得不促使我们深刻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实用主义哲学最为盛行的美国,在教育领域却奉行“不实用主义”,越是优秀的教育机构,教给学生的越是些“无用”的东西,如哲学、历史等,越是优秀的学生,越要学这些“无用”的东西。

一方面,美国基础教育质量在世界上被公认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和中国、印度相比;另一方面,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一直独步全球,美国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始终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

看似“乱糟糟”的小学阶段,在大学阶段却精英辈出,道理很简单:从学龄前、小学阶段开始,要给孩子们创造各种闲暇,去探索、去尝试、去发现、去广泛涉猎。到了初、高中乃至大学,孩子们早已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她们就会自我赋能、极速成长,这才是孩子们成长真正的捷径,也是美国大学竞争力持续全球领先的秘密。

综上所述,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发孩子发现内心召唤,踏上使命驱动的英雄之旅,成就属于自己的不凡人生。

第一部分世界说变就变未来说来就来

从俄乌战争不难看出,任何冲突和战争背后都不过是一场全球商业精英长期痴迷于私利和超额利润所导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已。如果父母们还在把拥有财富做为评价孩子们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如果学校还在系统的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果企业还在把绩效增长作为唯一目标,地球资源终将消耗殆尽,冲突无法避免,战争必然是人类的终极归宿。

我们无法寄希望现有商业体系悬崖勒马,作为长期主义者,建构一套以培养可持续发展、利他型领导者的人才培养系统是当务之急,而家庭最有可能成功,这不仅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每一个家庭的未来,更关乎国家乃至人类的未来。

1.社会究竟需要什么人?

谈到子女教育离不开环境,父母们不能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当下,人类早已从大规模复制的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个性化定制的项目经济时代,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人们的工作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终身从事同一件工作变成一生要做各种大大小小的项目。

年11月6日,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指出:“项目管理是公司管理进步的基础细胞,要把项目管理工作作为华为公司最重要的一种管理往前推”。

华人项目管理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云南大学汪小金教授,对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究竟扮演何种角色提出了自己独到见解,他认为:“人与人工智能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会做项目,而机器不会做项目。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重复性的工作将会交给机器去做,人类将越来越多地去做独特性的项目。

一切皆项目、一切必将成为项目、人人都是项目经理的时代已经到来,项目管理已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职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项目成败的灵魂人物,项目经理(PM,ProjectManager)正在成为全球最大、最紧俏的终身职业。

风行西方发达国家百余年的项目式学习(PBL)真正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未来领导者,即:项目经理(PM)。当孩子们能够掌握项目管理方法论,就相当于找到了一把解决不同问题的万能钥匙,无论在人生任何阶段,都能够面对各类挑战从容应对。

2.从流水线教育到个性化学习

全球主流教育模式源于18世纪德国,当时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培养忠诚且易于管理、机械化的人民,所以这种模式又称为“普鲁士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后来被美国及工业化国家发扬光大,培养了大量的标准化产业工人,为工业化大生产输出了大量人才,也培育了大量的中产阶级,“普鲁士教育模式”在工业革命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时间过去一百多年了,人类已经进入个性化定制的项目经济时代,从工业化的流水线教育到个性化的学习,是全球教育变革的大方向。学校正在从分科教学,向以问题导向的整合式学习演化,而这样的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

从年7月国家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到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再到年5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我们欣喜的看到中国教育系统也在发生深远的变革:从成绩导向的分科教育,到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跨领域整合学习。

3.自我驱动的学习时代到来

今天,科技创新抹平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鸿沟,世界被带到了每个人面前,任何人都可免费(或低成本)获取全球海量信息或知识,一个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新时代已然来到每个人面前,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

在描写未来社会生存法则的《爆裂》一书,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作者伊藤穰一提出了九大生存法则,非常值得父母们思考,其中有一条:指南针优于地图,提醒父母们,是继续用一张早已过期的地图按图索骥教育孩子,还是帮助孩子们尽早找到自己的人生指南针?

什么是孩子的人生指南针呢?在世界顶尖名校招生官口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Passion”,即热情、激情的意思,有“Passion”的申请者更容易得到世界顶尖名校招生官的青睐,录取的机会也会高很多。“Passion”源于好奇心和兴趣,其实,人生就是一场兴趣驱动的蝴蝶效应,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父母们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广泛涉猎,不断发现自己热爱什么,尽早发现自己的激情所在,早日踏上自我驱动的学习之路。

所以说“Passion”(热情、激情)就是每一个孩子的人生指南针,如果没有就去找,生命太短暂,如果想有所成就,孩子们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热情,当天还没有亮的时候,他就想要去做了。

第二部分别人家的孩子在干啥?

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意大利的贾尼·罗大里说:“那些原本可以笑着学会的事情,为什么非要让孩子们哭着去做呢?”

孩子们追随兴趣学习,就像顺流而下的船,往往事半功倍,强迫孩子学习,就像逆流而上的船,往往事倍功半。兴趣——是孩子人生的自动导航系统、是促进孩子们学习最宝贵的免费资源,父母们一定要善加利用。

伴随教育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Mostlikelytosucceed》热播,风靡全球的项目式学习(PBL,ProjectBased-Learning)走进大众视野,并正在成为一座连接孩子和世界的桥。今天,玩中学做中学的项目式学习(PBL)正在获得中国父母和孩子们的青睐和追捧。

所谓项目式学习(PBL),是指通过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及好奇心,引发孩子们自己定义问题、整合资源、解决问题的一种跨领域、场景化、整合式学习法。

项目式学习(PBL)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更不是现代教育的产物,从3万年前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栩栩如生的洞穴壁画,到年前土耳其东部巨型宗教祭祀建筑哥贝克力石阵,自有人类开始,就始终伴随着以问题导向的项目式学习(PBL)。

有据可查的项目式学习(PBL)发生在16世纪晚期,意大利罗马的一所培养建筑师的圣路卡学院(AccademiadiSanLuca-inRome),距今约年左右。当时“项目”的含义是指学院为了培养优秀建筑师而开展的建筑设计竞赛。这种设计练习与真实的建筑设计一样,有需要完成的任务,有最后完成的时间,也有评判优劣等级的评审委员会,唯一不同的是,建筑设计竞赛设计任务是虚构的。

从东方到西方,从幼儿园到大学乃至人生各阶段,基于问题导向的项目式学习(PBL)早已风行世界各国百余年,虽然名称略有不同,但方法却大同小异,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种在全球有代表性的项目式学习(PBL):

案例1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法

瑞吉欧教育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北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瑞吉欧·艾米莉亚(ReggioEmilia),经过近70年的努力,瑞吉欧教育成为了让全世界为之赞叹的儿童艺术教育成功案例,瑞吉欧·艾米莉亚学前教育风靡全世界。美国《新闻周刊》报导,世界十大最佳学校中,学龄前学校首推瑞吉欧·艾米莉亚,被称为“全世界最好的学前班”。

瑞吉欧教育之父马拉古奇先生认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环境是孩子们的第三位教师。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多元智能之父”霍华德·加德纳曾说:“在我心目中,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像瑞吉欧学校一样如此卓越出众”。

案例2.芬兰现象式教学

在全球教育界,芬兰一直是最令人瞩目的北极星,被誉为全世界教育水平的天花板,芬兰以其另类教育制度,吸引着包括中国、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地人士学习考察。

芬兰现象式教学,或称“跨学科学习模块”,在芬兰国家教委会年12月发布的《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中提出,新大纲明确规定,每所学校每一学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跨学科学习模块”,即现象式教学(现象一词,指事物的整体面貌,而非分割为各个领域与学科)。

芬兰新课改的实施,曾被国外和国内媒体报道为“颠覆性的改革”,所谓颠覆性是指芬兰在沿用传统分科制教学的基础上,向“跨学科学习模块”转变,以培养学生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所需要具备的横贯能力。

现象式教学从真实的生活现象出发,结合多学科知识,利用多种资源及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促使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ls/15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