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们都是这样忧心忡忡——
看看媒体公布的数据:邻近几个国家的人均年读书量——韩国7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而中国0.7本。我在思考,但愿是弄错了,中国人的阅读真是少得这么可怜?
在当下的教育现实中,被反复强调的是成绩、升学、速度、规模、效益等等显赫的东西,如此而至的,必然决定教育成为其自身的“文化性”常常被搁置和遮蔽。也就是说,教师生命,其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被亵渎,教师丰腴之源干涸。
如今,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为学生所接受,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正在超过老师。我试着假想,假如一个学生读2本书,那么一个班以50个学生计算,该班老师又该读多少书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呢?
清华附小的窦桂梅老师说过——语文教师每年的阅读量应不少于万字,要有考核。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这样写道:“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
请热爱读书吧!
越是教师,越需要阅读!
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一个人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馈赠与你。
作为老师,读书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读书是最好的备课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刘德水回忆说,自己曾在教授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时,学生提出诗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问道:“十余亩不小,七八间不少,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条件是不是很好?”这个问题难倒了刘老师。
陶渊明田原居只有条件差,他放弃舒适、富裕的生活才显得高尚,如果是自由、清闲,比官场还舒服,品格价值就低了。
这个时候,刘德水的“杂览”就发挥了作用。他查到:魏晋时期,一亩相当于今天的0.69亩。袁行霈先生研究,陶渊明五个儿子,再加上妻子,七个人。古代一尺约等于今天23厘米,一间房大概九、十平米,草屋九八间,不过八十多平米,小三居,还要住七口人,生活居住条件并不是很好。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刘德水参阅了《陶渊明集校注》、《中国历代诗歌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陶诗的深度》《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等10多本书。“把这点给学生讲清楚,学生理解可能就更深了。教师进行专业阅读的效率就是让我们遇到问题,知道去哪儿找资料。” 刘德水说。
““我想一个老师的专业,借用朱永新老师的话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如果说最好的投资是投资大脑,那么对教师而言,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进行适宜的专业阅读。”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虹霞说。
”有一位老师说:“读书对老师是最好的备课,我深有体会。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聊到阅读和写作,我特别感谢自己读过的书,可以和学生在课堂上思想碰撞,可以在大语文的观念里聊文学,聊生活,谈感悟,每一次课堂上收获的幸福和惊喜都会令我感动,唯有在读书的世界里静守初心,才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我也会以此影响我的学生,教他们从心而读,有悦而读,有获有悟而读。”
读书是为自己而读,阅读本应是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有人说,不想读书的人永远能为自己的不读书找到各种顽固的理由,而爱读书的人则永远不会说没时间。这在于能否认识到读书是个人的事。
读书思考,本是个人的事。静悄悄地读书,独立思考,以此为乐,才能领略职业趣味。对教师而言,阅读应当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在于教师比一般人善于学习,更在于教师比一般人能理解读书的趣味。
青年教师入行的前十年,就是“打底子”的十年;这十年养成的读书习惯,影响一生。
老师始终是学生参看的榜样
学生从师而学,不就是学我们怎么读书的吗?
他们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12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