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 >> 正文 >> 正文

教招干货9大教育学易混淆知识点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4/4/14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m.39.net/pf/a_4681577.html

大家平时复习背书的时候

有没有遇到知识点记混的情况

今天给大家总结了

教育学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记得点赞+收藏~

01

易混淆:教育一词的最早出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02

易混淆:教育的本质属性

做此类试题时,谨记“三不原则”

动物的学习、动物之间的本能活动不是教育,如幼猴学跳跃、母鸡带小:鸡;人的先天本能活动不是教育,如新生儿吮吸母乳、膝跳反射;无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影响不是教育,如孩子偶然被;火灼烧而获得关于火的知识。

03

易混淆: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①内发论的内涵

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即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素质。内发论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等。

②内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

孟子是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此外,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生而知之”的“天才论”,或“性也者,与生俱生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的“先天决定论”,都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范畴。

现代西方的内发论者进一步从人的机体需要和物质因素来说明内发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只起引发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①外铄论的内涵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铄论又称外塑论或经验论等。

②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等。

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他甚至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③辐合论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观点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且不能相互替代。辐合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德国心理学家施泰伦提出,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武德沃斯)认为,人的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

04

易混淆:阶级性

教育的阶级性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从人类社会产生了阶级以后才出现的,并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阶级性产生于奴隶社会。等级性是阶级性的强化,产生于封建社会。

05

易混淆:阶段性与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均衡性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考生在理解这两个特征时需注意↓↓

掌握阶段性规律的关键:“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

掌握不均衡性规律的关键:“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

06

易混淆:个别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是易混点,考生可参考以下内容进行理解。

不均衡性主要是指同一个体,而个别差异性则主要指不同个体。此外,个别差异性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07

易混淆: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

(1)教育方针的内涵

教育方针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方针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通常是由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所明确规定的。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二者联系:

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二者区别:

①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的内容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

08

易混淆:“课程”的渊源

(1)发展历程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但这里所说的课程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已含有学习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序之义。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有相似之处。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由拉丁语派生而来,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的含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09

易混淆: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重要功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nr/156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