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
封面新闻记者柳青
中国企业能向世界贡献一流的企业管理方式吗?在日前召开的“(首届)中国管理模式全球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向在场的数百位参会者提问。财富世界五百强当中,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连续增加,年达到了家,在总量上与美国的家越来越接近,然而在黄慧群看来,中国企业要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就要有向世界输出管理智慧和方案的能力。
西方管理学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年)中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年,彼得·德鲁克出版《管理的实践》,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上世纪70年代,企业开始运用战略资源获取核心竞争力,进入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企业文化作为管理理论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而中国的管理学发展进程则不同于西方国家。年,时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的袁宝华,曾就如何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以我为主、博彩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方针”。这是目前的公开资料中,最早能够溯源的对于中国式管理研究的学术方向指引。也是在年,中国大学开始设立有关管理学的专业,年开设立工商管理硕士(MBA),年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获批准,有关管理知识和概念的正式在中国经济社会中普及。
在当天的演讲中,黄群慧将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年到年是探索奠基阶段,当时的企业管理学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导向型管理。年到年是恢复转型阶段,当时正在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度,开始有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首先是向前苏联学,后来慢慢又开始向西方学习。年到年是第三个阶段,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阶段,企业管理在不停的探索创新。年以后,管理学进入了新时代,这个阶段应该有更全面的创新。
在此背景下,(首届)中国管理模式全球论坛召开,希望能够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并探讨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如何影响全球。
十九大报告在谈到国有企业时表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什么是世界一流企业?”黄群慧认为,“要在重要的关键经济领域或者行业中长期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市场竞争力、综合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并获得全球业界一致性认可的企业”。在他看来,一些中国企业中的“百年老店”,像华润、招商局等等,影响还不够。有些新锐企业,像BAT,华为等等,成立的时间较短,国际化程度也不够。“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家企业能确信在世界市场竞争浪潮中获得持续领先的竞争力。国有企业能不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黄群慧的基本判断是,除非走混合所有制、深化改革的道路,“否则很难”。
黄群慧指出,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要有向世界输出管理方式的能力。他认为,当前有两个有利的背景,将帮助中国向世界贡献中国的管理智慧和中国的管理方案。首先是新一轮的全球化。工业化后期,由于科技进步,中国企业需要扩大自己的市场边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除了输出产品、资本和技术以外,同样中国企业的管理知识也需要输出。其次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由人工智能引起的企业管理的创新,包括生产管理需要从大规模流水生产向个性化智能制造转变,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从传统简单劳动者的科学管理向现代知识型知识的人本管理转变,营销管理从以生产者为中心的专业分工模式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一体化模式转变,战略管理从核心能力战略主导向平台战略主导转变等等。在转变中,中国的管理智慧能够找到实现“突围”的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是中国管理学研究和教育的重镇。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蒋一苇是中国企业改革与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年8月,蒋一苇在邓力群、于光远、马洪等主持的“经济问题双周座谈会”上的发言,后被整理为论文《企业本位论》,最早发表在工经所内部刊物《经济管理通讯》上,很快就引起了决策层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