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为魂、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中华复兴人才为使命担当,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育人意识、融合育人资源,多措并举,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实践。
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研究生院围绕“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的建设目标,结合各学科特点,大力推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工作;广大教师也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提炼形成了一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
为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研究生院持续展示学校课程思政系列优秀案例。希望通过系列推送分享,供全校互学互鉴,推广交流,全面营造课程思政育人的良好氛围,切实落实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研究生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研究生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项目管理概论》
课程团队:唐葆君,廖华,余碧莹,赵鲁涛,赵伟刚,沈萌
开课单位:管理与经济学院
课程团队成员合照
一
课程简介
本课程面向高等院校项目管理、工程管理、应用经济、管理科学、能源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课程团队立足中国情境,编著了教材《项目管理一以能源项目为例》,旨在系统介绍面向能源领域的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涵盖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等十大领域。本课程有机结合了理论知识及其在能源项目管理案例中的实际应用,开展线上线下互补、教学实践融合授课模式。
二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依托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围绕“承优秀文化”、“立民族自信”、“学国家榜样”三条主线,紧密结合能源项目管理发展的新形势,挖掘能源项目典型案例并充分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将历史文化、伟大工程、榜样事迹巧妙地穿插在日常教学中,寓“优秀文化、民族自信、国家榜样”于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同时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榜样分享法、教研结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项目实践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培养学生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三
课程思政教学示例
示例一
从优秀文化中汲取项目管理智慧
从我国悠久的项目管理历史中取材,从公元前年都江堰工程,岷江治理清除淤塞、打通航道的关键需求,到长城工事提高军队机动速度、限制牧民与中原贸易往来的国防需求,启发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思考和解决这些大型工程中的组织问题,帮助学生把握项目管理的实用思想,从而理解项目管理起源自现实需求,增强项目管理能力。
课程部分教学课件
示例二
从优秀案例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通过讲解具体优秀案例,充分凸显中国当前在项目管理实践方面起到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医院、医院的建设,是我国在新冠疫情爆发危急关头所创造的奇迹。余台大型设备及运输车辆、余个箱式板房、20万平方米防渗膜等大量物资,能在几天内迅速集结到位,不仅体现了党中央与疫情争分夺秒,始终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基本宗旨,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在项目进度管理方面所独有的制度优越性,从而树立民族自信。
火神山、雷神山的中国速度
示例三
从国家榜样中体会红色家国情怀
通过介绍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等优秀科学家的贡献与事迹,传达个人理想服务于国家事业的家国情怀。在我国一穷二白之时,在西方强烈打压和阻挠下,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等前辈毅然归国,在非常薄弱的物质基础上取得灿烂的成就。华罗庚先生最早在中国倡导推广统筹法,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项目管理方法,并将其理论创新应用到我国核聚变能源项目研究中。钱学森先生应用系统工程管理理论,在我国导弹研发过程中创建了第一个军事运筹学研究机构,系统工程理论传承至今,为推进我国自主设计第三代核电工程“华龙一号”的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邓稼先先生在两弹研发过程中不断践行质量管理理念,并将原子弹的项目管理经验应用到氢弹设计中,创造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爆破时间间隔最短的历史记录。通过对前辈们的事迹介绍,引导同学们不仅要学习他们对科学的追求,更要学习这种“学成必归、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项目管理奠基人
四
实践效果
课程团队深入挖掘能源项目典型案例并灵活融入教学。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构建融入思政的《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引领学生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提升专业素养,强化理想信念。同时,团队成员在课程建设、学生指导、科研创新中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推动了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较好地实现了科教融合,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授课教师唐葆君所在团队被授予北京市总工会“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创新工作室;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智库建设单位;被授予北京市优秀哲学社科基地。
课程链接
项目管理概述-北京理工大学-学堂在线(xuetangx.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