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作者 >> 正文 >> 正文

深度好文怎样进行科学的藻相管理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2/4/16
青海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尽量避免出现蓝藻(或其他藻类水华)爆发产生蓝藻水华或“倒藻”现象,出现蓝藻水华或“倒藻”现象后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是养殖池塘藻相管理的两项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容易出现蓝藻爆发?

蓝藻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藻类,也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其结构简单,无典型的细胞核,又称蓝细菌。蓝藻喜欢、适合较高水温、强光、较高pH的静水水体,加上蓝藻在藻类种间更具有吸收利用水体营养元素的竞争优势,所以在夏秋高温养殖季节,常常大量快速繁殖形成强烈水华,抑制其他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这种单一的绝对优势种群,使蓝藻容易整体老化失活,上浮到光照强烈的上表层,形成斑状浮渣,这些浮渣就是大量死亡的蓝藻,浮渣分解时散发着腥臭味,同时大量消耗水中溶氧,容易使鱼缺氧死亡。而且蓝藻死亡后产生羟氨或硫化氢,对水生动物有毒。

谈到蓝藻,想说说我对于蓝藻水华的两个新观点。首先谈谈为什么容易出现蓝藻暴发产生蓝藻水华?大多数有关水产书籍或资料的主流观点或普遍解释,出现蓝藻爆发形成蓝藻水华,都是因为水体富营养化、过度富营养化、严重富营养化等,这个观点是笼统、模糊、不准确的。

先从蓝藻在藻类种间吸收利用水体营养元素方面具有怎样的竞争优势说起:

碳元素和氮元素是藻类吸收利用的两类主要营养元素,磷元素也是藻类营养元素的主要成分,通常快速增殖生长的藻类对碳、氮和磷的吸收利用按:16:1的比例进行。

一般藻类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氮,池塘水体中如NH3或NH4+、NO3-或NO2-中的氮元素。当这些有效氮缺乏时,蓝藻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人们把这部分蓝藻称为固氮蓝藻,固碳主要在蓝藻异形胞内进行。所以说氮成为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时,其他藻类的生长受到限制,而蓝藻将迅速成为优势藻类。

藻类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碳,水体中有两种形式:CO2和HCO3-,CO2对一切藻类都是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碳元素,HCO3-只能作为CO2储存器的作用,被藻类间接吸收利用,而一部分蓝藻具有碳酸酐酶,可以直接利用HCO3-中的碳元素。

藻类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磷,就是磷酸根形式。水体中大多数的磷(80%以上)都以有机磷的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磷中,对于藻类吸收利用来说,磷酸根是唯一重要的形态。通常磷是藻类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养殖池塘大多数磷处在池塘底部沉积物即底泥中。

蓝藻具空泡,又称假空泡或伪空泡,能使蓝藻悬浮到水上表层,接受更多更强的光照,光合作用更加旺盛,蓝藻吸收利用水中营养盐类更快更多,所以相对其它藻类种群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当了解到藻类是怎样吸收利用水中无机营养盐类方面的知识,以及认识到蓝藻这些明显的竞争优势和特点时,容易理解在养殖高温季节,光照强时,藻类增值旺盛,消耗着大量的营养元素,致使上表水层的光照层,呈现高水温、高pH的同时,出现了无机营养物质缺乏的现象,致使其他藻类在营养元素成为限制因子时,无法与蓝藻竞争,难以生长,使蓝藻“一藻独大”占据绝对优势,这就是蓝藻水华的前期。

这里还需要强调的事实,就是水温造成的水体上下分层现象,致使上下水层难以交流,中下水层(包括底泥)营养物质难以补充到上表层。

蓝藻的“疯长”致使上表光照层营养物质进一步大量消耗,营养物质很快又成为蓝藻自身的限制因子时,导致大量的蓝藻整体老化,继而进一步的就是大量死亡,这就是蓝藻水华的后期,接下来就是“倒藻”。该过程中,通常磷首先成为限制营养因子。

对以上所述,有人提出异议说,常常发生蓝藻水华时,水面上漂浮着鱼类粪便以及大量残饵等有机碎屑,怎么说上表光照层营养物质缺乏呢?

问题症结在于,藻类无法直接吸收利用这些残饵粪便,这些有机物需要细菌降解为无机营养盐类(参看系列文章一所述的),才能被藻类吸收利用。从此方面来看,上表光照层同时缺乏微生物的分解能力。

第二,许多养殖户都主观的将藻类划分为有害藻和有益藻,因为容易出现蓝藻水花,所以常常把蓝藻列为有害藻,这是片面、曲解,有点混淆是非。产生蓝藻爆发、蓝藻水华,那是因为养殖者水质调控不科学致使池塘生态系统紊乱,出现了问题,导致了蓝藻“一藻独大”占据了绝对优势,中下水层营养物质又难以补充到上表光照层,由此才发生了蓝藻水华和蓝藻的大量死亡,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的,与蓝藻本身没有关系。

如果池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生物链顺畅运转,打破上下水温分层,促使上下水体交流,藻类呈现多样化,蓝藻同样是有益藻,同样是池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的重要一环,同样产生着池塘大多数的溶氧,同样是池塘优良的初级生产力,是其他水生动物和养殖动物优良的饵料基础。现在易形成蓝藻水华的鱼腥藻,用于商业开发,是许多名优鱼类或其他养殖动物优良的饵料,还有螺旋藻作为食品和饵料,已形成商业开发的高峰,不仅是水产养殖动物优良的饵料,还逐渐成为人类蛋白质食品的重要来源。

二、倒藻

所谓倒藻,又称倒水,就是池塘藻类整体老化,突然出现大批死亡的现象,是养殖池塘常见的情况。

1、引起倒藻的自然原因

一是蓝藻爆发,或出现其他藻类水华,单一优势种群繁殖旺盛,导致藻类整体老化,继而大量死亡,整个池塘藻类缺失。养殖高温季节,晴天光照强时,藻类增值旺盛,消耗着大量的营养元素,致使上表水层的光照层,呈现高水温、高pH的同时,出现了无机营养物质缺乏的现象,致使其他藻类在营养元素成为限制因子时,无法与蓝藻竞争,难以生长,使蓝藻“一藻独大”占据绝对优势,出现蓝藻爆发;

同时另一方面由于水温造成的水体上下分层现象,致使上下水层难以交流,中下水层(包括底泥)营养物质难以补充到上表层。

蓝藻的“疯长”致使上表光照层营养物质进一步大量消耗,营养物质很快又成为蓝藻的限制因子,该过程中,通常磷首先成为限制营养因子,其次二氧化碳缺乏,营养物质难以为继,导致大量的蓝藻整体老化,继而进一步的就是大量死亡,这就是蓝藻水华的根本原因,接下来就是“倒藻”。

二是人为泼洒药物大量灭藻,导致的倒藻。这种情况实际生产过程是很常见的,连续施用高含量、高质量的水体杀毒剂,或全池泼洒高质量的抗生素,都有可能出现池塘藻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2、出现倒藻的负面作用

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池塘生态系统中藻类的缺失,致使有机物降解,并被吸收利用的环节缺失中断,也就是说池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陷入瘫痪的状况,池塘大量的残饵粪便、死藻污染恶化水体,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亚硝酸盐大幅上升,氨氮大量积累。

藻类大量死亡,分解需大量耗氧,导致池塘溶氧大幅下降。

产生藻毒素,即藻类死亡后产生羟氨或硫化氢,对养殖动物有毒。

三、怎样进行科学的藻相管理?

1、搭配并合理放养滤食性鱼类,这是科学进行藻相管理重要的生态学措施。滤食性鱼类是利用鳃耙等滤食器官过滤水中的浮游生物等细微食物,如鲢、鳙、罗非鱼等,其中鲢鳙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滤食能力较强。鲢和鳙分别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它们在食性上的这种差别,是由于鳃耙的形状、结构和排列致密程度不同所致。

主养鱼类外,一般搭配鲢鳙密度~尾/亩,鲢鳙放养比例5~6:1,放养规格与主养鱼类相当,1~2两左右/尾,放养方式年初一次投放,收获时跟主养鱼类一起一次捕捞。这种搭配放养方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郑州等北方地区精养模式开始,一直到现在变化不大。

该模式从藻相管理上暴露出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池塘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动,由降解的无机营养盐类被藻类吸收并通过生物食物网进行传递,藻类、浮游动物、鲢、鳙等都是这些食物网的环节和链条,相互之间生物量搭配合理非常重要。

从藻相管理角度,怎样改变传统的搭配鲢鳙的放养模式?请看下篇文章详解。

文章选自《生态养鳖新技术》一书并作添加完善。

来源:渔愉鱼作者:蒋发俊等

扫描(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zz/124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