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运动的兴起与劳资对立开始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叶,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这是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入更深层次的阶段,资本家加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而无产阶级也开始从原来的将机器当作敌人的自在阶级发展到明确资本家为敌人的自为阶级,所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加深。在18世纪中后期出现的工会在19世纪初也日益壮大,因此在这一时期劳工运动进入高潮阶段,劳资关系正式进入对立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开始系统的研究欧洲的劳工问题,提出了劳工运动理论。因为劳工运动达到高潮,对于资产阶级来讲已经形成危害其政权的一大问题,因此众多学者纷纷对这一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劳工运动的兴起这一阶段著名的研究学者有马克思和韦伯以及韦布夫妇。
进入到第二阶段,即劳工运动的转向与劳资关系缓和阶段。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以及对劳资关系认识的深入等原因,资方开始像劳方做出巨大让步。本节主要讨论,资方如何通过管理控制缓和劳资关系以及劳方集体谈判的兴起。
以布雷弗曼、弗莱德曼、埃德沃兹、和布洛维为代表提出了通过管理控制消减工人抗争的观点。
布雷弗曼对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进行研究是从讨论人的劳动特点开始的,即提出劳动中的构想与执行可以分开的理论观点。主要表现为,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发展,构想活动主要集中到少数管理人员手中,工人主要被去除劳动技能而降格。他的管理控制的理论主要采用了泰罗制的科学管理方法: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主要手段,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但布洛维认为“观念”与“执行”的分离,只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现象而非本质,它是比较“工人”与“工匠”的劳动过程得出的。布洛维认为劳动过程的实质,只有在与此前的社会形态的劳动过程的比较中才能得出,其本质在于:取得并掩盖利益的价值。
布洛维回答了如何将工人的劳动力转化为实际而有效的劳动这一问题。他提出了“公认的自发认同”这一概念,原因为,进入发达资本主义时期,国家通过立法等手段干预劳动过程和组织,造成了工人对工厂的依赖性下降,从而促使工厂的控制手段由强迫向共识转变。他认为除了强迫以外,工人自发的认同也是强制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他还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中有三种机制共同导致了个人主义的增长、上下等级之间冲突的消散和劳资之间以及工人与管理者之间利益的协调,它们分别是计件工资制、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公司把高级别的职位空缺留给内部员工)和建立内部国家(把工人看作企业这个国家的居民,每一个在企业中的员工都要遵守企业的规则)。他还把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分为两种类型:专制的工作组织(及对工人的控制手段是强迫占上风)和霸权的工作组织(对工人的控制手段是共识占上风)。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福利国家兴起以及国家介入调解了劳资矛盾并完善了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利益包括工会本身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加上工会自身能力的提高使之拥有能够与资本家联盟谈判的资格(比如通过限制某些人进入某些职位就业,形成同业联盟而能够代表技术工人进行谈判协调雇佣劳动者的薪资),这些都促进了劳资矛盾的调节从工人运动到集体谈判的转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zz/1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