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在防止耕地“非粮化”保护粮食安全的同时,结合重大项目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主攻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吹响薄壳山核桃产业转型发展的冲锋号。
加快低产低效林改造。抢抓国家实施长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和战略储备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契机,加快湿地松、黑松等低产低效林、雪压木改造,因地制宜发展薄壳山核桃、麻栎、三角枫、榉树等适生树种公顷。
加大松材线虫病除治。积极探索滁州市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模式,出台《关于探索滁州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新模式的通知》,优先保障疫情防治松木采伐限额需求,清理山场公顷疫木9.7万株,利用采伐后的林间空地补植薄壳山核桃苗木24.2万株。既保障疫木不流失,又保护了群众利益。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出台《关于探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新举措的通知》,坚持问题导向、成果导向,采取非林地异地等面积置换,将原本面积小且分散、碎片化严重难管理的地块以乡镇为单位,实行集中异地还林公顷,确保“一亩都不能少”。
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在将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重要饮用水源地等纳入“禁止开采区”名录予以保护的基础上,投入资金3.35亿元,生态治理石英岩、石灰岩等工矿废弃地36个公顷,栽植薄壳山核桃、青桐、乌桕等特色树种56万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zz/15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