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科学管理原理 >> 科学管理原理核心 >> 正文 >> 正文

学者学术期刊科研管理部门对学术评价的

来源:科学管理原理 时间:2022/3/4

学术评价除自身运作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组成部分、学科发展形态以外,评价成果还要有实际的应用,其主要应用者就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学术研究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和学术期刊,他们对学术期刊、学术评价有什么期待和要求,学术评价怎么才能跟他们的工作实践比较好的结合起来,是我们学术评价理论的建构和实践过程当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学术评价立足和发展的焦点问题。

黄长著(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名誉理事长、研究员)

第一,适当淡化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相对而言质量好一些,但是非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并非就一定都不好,因此不该简化处理。统计发现,年至年,国家社科基金论文每年约2/3发表于核心期刊(入选任一核心期刊即算)上的,还有约1/3(1万余篇/年)发表在非核心期刊。所以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一是也许我们国家级项目的论文都不一定很好;二是也许非核心论文质量也不错。如不改变对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的看法,将给资源分配、优秀学者投稿和办刊者积极性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长此下去容易产生马太效应。

第二,期刊应善待年轻学者。很多核心期刊为了保住自己的影响因子、被转摘率、影响力,一般都会选择有名气、有各种荣誉头衔的作者,好多年轻的同志虽有好文章却在发文时苦寻无门,其积极性可能就随之泯灭了。名家、大家因过于繁忙,有时未必出好文章,年轻学者得到扶持后也可能成为一代名家。

第三,专业评价人员的研究要“接地气”。研究应为解决办刊、编辑的实际问题,评出好的评价成果服务,而不是越来越看不懂,比如知识图谱。当然专业的、高水平的深入研究仍然是非常需要的,而且仍然做的不够,就是希望研究要更多的解决现实问题。

最后,科研管理部门的考核应尽量减少量的考量,多考虑质,宁愿在操作时麻烦一些,也要让学术评价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

叶继元(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第一,厘清学术评价的概念。评价概念包容性强,评比、评判、评价,学术评价指同行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价值予以判断。排名、评比是简单的评价,复杂的评价需要指出好在何处,为什么好。此外,评价有个人评价,也有组织评价,如学术评价、人才评价都是有组织的。还要强调,评价行为对于学者而言不可避免,所以哲学同行们已经把评价作为价值论,与认识论、规范论并列体现出其重要性和普遍性。

第二,落实学者、办刊者、管理者关于各类学术评价的共识意见至关重要。其中关键是“管理部门”,跟科研、学者最接近的部门。管理部门负责资源分配,就要懂学术规律,懂怎样选用评价结果和数据,产生问题也要勇于承担,而不能将问题简单化、片面化处理。

第三,期刊评价、学者评价、媒体评价,都应更注重内容和效用评价。这是当前“双一流”评价的一个明显特点。代表作是内容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还应加强。此外,还应评价研究的连续性、学科建设对社会的影响,培养的学生是否有用,都可以进行长期跟踪、分析、评价。尽管当前评价的周期较短,但是应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长地开展效用评价。评价目的制约着评价标准选择、指标设定、分类方案、专家遴选、制度安排等,有必要根据评价目的,选择尽可能科学可行的方案。

马海群(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第一,学术评价应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从概念选择上,相对于“评判”、“研判”等来讲,“评价”较有共识。但概念用词不是关键,关键是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思路。定量的方法可统计出学科主题分布、热点等,在此基础上基于数据做出主观判断,如代表作,代表性的观点。

第二,学术评价数据的挖掘、分析方法和技术仍待加强。引用数据直接用于学术评价存在一定问题,因为原始动机和目标不同。引用数据要考虑精确化,更应该考虑怎么用技术方法真正挖掘出有价值的结论。比如,如何识别主题、核心观点、创新点、同行专家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相关模型、算法、技术的探索。

第三,期刊应注意特色,包括中国特色、地方特色、行业特色。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尤其是社科类的刊物,办刊者还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hx/12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