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勒在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莫基石,是现代课程研究领城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
2.这个原理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运作的: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3.泰勒并不试图直接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具体的答案是因学校性质、教育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的。他只是想提出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在他看来,这本身就构成了考察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
4.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泰勒课程原理实质上就是对这些步骤的进步阑释,其中,确定目标最为关键,因为其他步骤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所以,秦勒原理又被称为“目标模式”。要想确定好目标,必须要研究学生、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在课程目标确定后,要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内容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目标。泰勒指出,人们在实践中往往容易犯这样的错误:(1)把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但却没有陈述期望学生发生什么变化;(2)列举课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但却没有具体说明希望学生如何处理这些要素;(3)采用过于概括化的方式来陈述目标,但却没有具体指出这种行为所能采用的领域。
5.泰勒提出了课程内容的十条原则: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目标所蕴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蕴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使学生具有积极投入的动机
(4)使学生看到自己以往反应方式的不当之处.以便激励他去会试新的反应方式
(5)学生在尝试学习新的行为时,应该得到某种指导
(6)学生应该有从事这种活动的足够的和适当的材料
(7)学生应该有时间学习和实践这种行为,直到成为他全部技能中的一部分为止
(8)学生应该有机会循序渐进地从事大量实践活动,而不只是简单重复
(9)要为每个学生制定超出他原有水平但又能达到的标准
(10)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继续学习,即要让学生判断自已成绩的手段,从而能够知道自已做得如何
6.泰勒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1)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3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7.泰勒在分析了逻辑程序与心理程序的关系之后,提出了课程内容组织的三个原则:(1)连续性,即直线式地陈述课程内容;(2)顺序性,强调后继的内容要以前面内容为基础,同时不断增加广度和深度;(3)整合性,即要注意各门课程的横向关系,使学生获得一种统-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内容统一起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shijiec.com/ylyz/15178.html